法国唱作人对越南的热爱

22:05 | 08/09/2022

杰拉德·艾达是一个法国唱作人,他选择在越南长期生活,不光嘴上说喜欢越南,他们还把对越南国家和人民的感情投入到工作中,然后将这份爱传播给更多国际友人。
第一首第31届东南亚运动会的歌曲正式亮相 中国媒体:越南卫生部制作的防疫洗手歌在TikTok火了:300万人随着魔性歌曲“搓搓搓” 越南二十世纪唱歌筹最迷人的艺人
法国唱作人杰拉德·艾达。图自互联网
法国唱作人杰拉德·艾达。图自互联网

现在选择在越南长期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不光嘴上说喜欢越南,他们还把对越南国家和人民的感情投入到工作中,然后将这份爱传播给更多国际友人。法国唱作人杰拉德·艾达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法国举行的很多推广越南形象的活动中,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穿着越南传统奥黛和头巾,有着棕褐色皮肤和灿烂笑容的艺术家。他演唱的歌曲也充满了越南色彩,与许多人熟悉的越南地名联系在一起。他是法越混血唱作人杰拉德·艾达。

“一座充满故事和爱的城市,我永远记得的地方,我度过童年的地方,离开的时候心情很沉重……”

这是歌曲《远方的城市》中的一段,也是唱作人杰拉德·艾达关于越南的歌曲专辑的名称。

杰拉德·艾达是一名有部分越南血统的法国人,在胡志明市出生和长大。虽然13岁时回到法国,但对家乡的怀念却时常浮现在他的记忆中。正是甜美的童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近年来,杰拉德·艾达经常回到越南,在那里,他总感觉像回家一样快乐。

唱作人杰拉德·艾达:“我对越南的热爱是很自然的,因为这是我的一部分根源。我出生在西贡。关于越南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可爱,这种感情都寄托在我写的关于越南的歌曲里。”

在他创作的关于越南的 15 首歌曲中,约有 10 首已被收录到他的专辑。这些歌曲都是他对胡志明市,巴地头顿、顺化、岘港、河内等自己访问过的地方的记忆。

唱作人杰拉德·艾达:“即使人们不懂法语,音乐也会将他们带到越南各地。只要听到巴地头顿、顺化、岘港或河内这些词,他们就知道这是越南。这样我就成功了。”

法国越南文化中心经理严春东:“杰拉德·艾达先生是一个深爱越南的人,这种爱是通过他的很多歌曲表达出来的。在朴素真诚的曲调背后就是对家乡的思念和深厚感情。”

于三月发行的专辑《远方的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凭借清新的旋律和接地气儿的歌词,这位法国艺术家已将他对越南的爱传播给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观众。

相关新闻

新闻

《胡志明传记》希腊语版出版发行

《胡志明传记》希腊语版出版发行

《胡志明传记》是希腊文关于胡志明主席最完整的书籍,介绍了胡志明主席从童年时期到出国寻找救国之路时期的生平和事业。该书帮助希腊读者更多地了解胡志明主席的事业生涯和伟大思想,同时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越希传统友好关系发展。
顺化宫廷雅乐在瑞士给国际友人留下深刻印象

顺化宫廷雅乐在瑞士给国际友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由越南国家旅游局与相关机构于瑞士日内瓦联合举办的越南旅游推介活动框架内,越南顺化宫廷雅乐精彩亮相,令国际友人留下深刻印象。
越南在对日本关系中彰显文化地位

越南在对日本关系中彰显文化地位

2025年5月8日,2025年日本越南文化节组委会在东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文化节的举办计划。此次活动将于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东京代代木公园举行。
释迦牟尼佛舍利安奉仪式举行 祈愿世界和平

释迦牟尼佛舍利安奉仪式举行 祈愿世界和平

在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Vesak 2025)系列活动框架内,5月8日傍晚,包括来自80个国家的1200多位国际代表和越南佛教教会超800名代表组成的2025年卫塞节代表团在西宁省婆丁山国家旅游区举行释迦牟尼佛舍利安奉仪式、祈愿世界和平法会,并植下108株从印度菩提伽耶菩提树嫁接而来的菩提树苗。
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隆重开幕

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隆重开幕

5月6日,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在胡志明市隆重开幕。本次大典以“团结与包容,为了人的尊严:佛教智慧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联合国卫塞节国际组委会与越南佛教教会联合主办。
胡志明市落成国际友谊标志

胡志明市落成国际友谊标志

为纪念南方解放和国家统一50周年,胡志明市于4月29日下午在第一郡边白藤公园举行国际友谊标志落成仪式。
“祖国江山归一”专题展展出超过200份珍贵资料

“祖国江山归一”专题展展出超过200份珍贵资料

4月25日,国家档案馆第二中心在胡志明市第一郡勒胥安街2号Ter举办了“祖国江山归一”专题展开幕仪式,庆祝南方解放、国家统一50周年。
纪念国家统一五十周年的'和平之歌'艺术交流活动在三地同步举行

纪念国家统一五十周年的'和平之歌'艺术交流活动在三地同步举行

除了传统的革命艺术表演外,“和平之歌”还融合了交响乐、现代舞、实景演出、三维投影、激光与图形投影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历史故事和记忆更加鲜活生动,也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易于理解与感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