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尤金·威尔伯:从父亲的遗物到越美关系的修复之旅
米歇尔·巴切莱特和越南-智利友谊之歌 托马斯•瓦勒利教授:原越南政府副总理武宽为国家对外开放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助力越南深度融入世界 |
父亲的遗物
2023年12月,在火炉监狱遗迹举办的“战争音阶”专题展中,为纪念“河内-奠边府大空战”胜利51周年和美军飞行员移交50周年,托马斯·尤金·威尔伯在展示越南人民对美国战俘人道主义关怀的图片前驻足良久。其中,有一张父亲45岁时的照片。
托马斯2014年首次来越,为实现父亲未竟的心愿:重返越南,探访火炉。从那时起,他常常回来;至2023年底,共43次。每次踏入遗迹,他都说:“好像与半个世纪前父亲的脚步相连,如同回到家中。”对托马斯而言,火炉已成为他的“第二个家”。
![]() |
2023年12月,托马斯·尤金·威尔伯先生在火炉监狱遗址专题展“战争音阶”上,旁边是他父亲的照片。 |
接受越南媒体采访时,托马斯回忆:当父亲被关押在火炉时,家人“毫不担忧”,因为经常收到消息,知道父亲得到了人道对待——从饮食、个人用品到医疗照料。他至今难忘河内广播电台播放的一段录音,其中父亲为他庆生,最后说了三字:“爸爸安好”。
“直到现在,我仍将那段录音保存在手机里,经常播放,尤其是那句‘爸爸安好’,”他说。
据托马斯回忆,父亲讲述,在被关押初期精神不稳。一天,一根羽毛飞进窗户,他拾起,不断抛起又接住,反复进行,直至心境平复。此后,他开始思考战争、思考遇到的越南人,最终决定公开反对战争。在接受国际和美国媒体采访时,沃尔特始终强调:“众多反越南战争组织和数百万热爱和平的公民为早日结束战争而斗争,这让我欣慰。我未遭受酷刑,虽然待遇并不友善,但绝无殴打或残酷对待,与我们先前的想象完全不同。”
火炉监狱遗迹资料记载:1968年6月16日,美国海军中校沃尔特·尤金·威尔伯在东南亚参战,驾驶F-4J“幻影Ⅱ”轰炸越北,被丁尊驾驶的米格-21击落于义安省都良。其僚机牺牲,他则跳伞降落在清章县清仙社稻田,被俘后押至火炉监狱,经历5年关押,但得到人道宽容对待。1973年2月12日,他在河内嘉林机场获释并遣返美国。战俘期间所用物品被他带回并妥善保存。
![]() |
资料图:飞行员沃尔特·尤金·威尔伯(中)在被关押于河内火炉监狱期间,接收由家人寄来的照片和生活用品。 |
在火炉期间,沃尔特写下多封家书。其中一封写给长子,1970年圣诞节、17岁生日之际,现仍存于遗迹。信中写道:“十七岁是段美好的时光。地平线在眼前延展,你将更自信。不要错过青春的欢乐日子,但仍要锻炼身心,尤其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诚实,但不要畏惧人群。爸爸除了爱与最美好的祝福,无法送你其他东西。”
沃尔特曾用过的搪瓷铁杯、衣物、火柴盒、书信……至今仍保存于火炉。威尔伯一家多次捐赠遗物:写给妻儿的信件、采访录音带、旧报刊以及托马斯12岁时用来包裹寄给父亲的礼品纸。
那只搪瓷铁杯产自海防搪瓷铝厂,沃尔特每日用其喝水、冲咖啡。咖啡由家人寄来,狱方代为保管并逐步发放。因长期使用,杯盖与杯底已掉釉。
托马斯第一次到火炉时,看到父亲接收包裹的照片,泪流满面——那正是他1972年亲手包裹的礼物。他还找到了父亲写给兄长的一封信,当年未寄出,仅录音在电台播放。近50年后重返越南,托马斯偶然得知信件仍在,便拍照打印,寄给兄长。如今,这封信被郑重悬挂在家中墙壁上。
儿子的修复之旅
托马斯告诉媒体,父亲在火炉时曾教管教学英语,对方则教他越南语。托马斯还得到一本记录美籍战俘与狱方交流越语的笔记本。“当我看见这些照片时,他笑容灿烂。这让我明白,他努力建立美籍战俘与火炉看守的关系。”他说。
![]() |
2015年,威尔伯父子与一只由从越南带回的美军飞机残骸制成的花瓶合影。 |
托马斯不仅珍藏父亲的记忆,还搜集并捐赠了多位曾被关押于火炉的美籍飞行员遗物。他还会见了击落父机的丁尊大校、同时代飞行员阮文丑大校,以及多位越南博物馆干部和工作人员。
他说:“令人意外的是,在这段旅程中,我自己也发生了变化。与众多越南人接触后,我意识到,我最深层的动因之一是希望维护美越两国良好关系。我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但可以概括为:越南人民与文化的人文精神,促使我更加渴望探寻两国的历史之旅。”
在40余次回访后,托马斯已不是客人,而成为火炉监狱遗迹的朋友。他感谢越南对父亲和美籍飞行员的人道关怀,并持续回访,用遗物的语言守护战争记忆。
![]() |
2015年,他曾回到义安省,看望曾救助父亲的裴伯文一家。 |
他说:“越南人一视同仁。即便在最艰难的境遇下,他们仍尊重其他民族的人。越南是保持本民族特色、同时与各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典范。”
从父亲的反战行动和故事遗物中,托马斯·尤金·威尔伯成为独立的越南研究者。自2015年以来,他多次将美籍退伍军人的战争遗物捐赠给火炉监狱遗迹管理委员会。他还是多场专题展览、交流活动的人物嘉宾,著有《异议战俘——从火炉监狱到今日美国》《为和平而战的美籍战俘:美国内心的战争》等书籍。他亦代表一家总部设于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与越南机构开展人道主义项目合作。
![]() 1968年,在巴西圣保罗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一场关于越南战争的电影放映,成为年轻新生Pedro de Oliveira人生的转折点。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与半个地球之外的一个国家的紧密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Pedro de Oliveira既是一位孜孜不倦研究越南的记者、历史学家,又是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两国人民,为培育越巴友谊做出了贡献。 |
![]() 8月3日晚,“多彩中华”艺术晚会在河内剑胡剧院隆重举行,现场充满情感与庄重氛围,展现出越中“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生动画卷。通过多样的艺术语言,演出深刻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内涵,为两国传统友谊增添新动力。 |
新闻

推动越中立法机构合作

托马斯·尤金·威尔伯:从父亲的遗物到越美关系的修复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