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非政府援助工作的全新思维与创新路径
| 岘港市新增近660亿越盾的外国非政府组织援助 Stichting Oxfam NOVIB支持广治省加强信息获取 |
信任与友谊的力量
在越南仍处于艰难时期的几十年里,国际友人和各类组织始终与我们风雨同行,帮助人民克服战争创伤、减贫脱困、改善医疗、发展教育、保护环境并援助弱势群体。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更是信念与对越南发展道路的信任。
据人民援助协调委员会(PACCOM)统计,2024年外国非政府组织(PCPNN)向越南提供的援助总额超过2.33亿美元,资金执行率接近80%。2020年至2024年期间,通过非政府渠道的援助总额近11.4亿美元。在世界局势多变的背景下,这一数字表明越南仍是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捐助者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然而,当越南正加快步伐,力争到2030年成为中高收入国家、到2045年成为发达国家之际,对外援助工作也需从“接受援助”转向“伙伴同行”——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共创可持续价值。
![]() |
| 2024年7月17日,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与外国非政府组织工作委员会在河内联合举办“与外国非政府组织信息分享会议”。 |
新思维:合作与同行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数字经济、气候变化、非传统安全、绿色转型……这些都要求越南以新的思维与方法来开展对外非政府援助工作。
首先,应从“接受援助”转变为“合作共进”。援助不仅是资金流动,更是知识、技术、治理模式与社区发展方法的交流。如今,国际非政府组织希望的不只是“给予”,而是“共同实践”“共同学习”“共同传播”。越南完全可以成为新型合作的典范,让援助与创新、绿色转型、能力建设和社会知识提升紧密结合。
其次,应从“单独运作”转为“网络协作”。当前,非政府组织的运作趋向专业化、联盟化、跨领域与多方参与。管理机构、越南组织、地方政府、企业与社区都应携手形成合力。当“共同的声音”形成时,援助动员与使用的成效将成倍提升。
第三,应从“短期项目”转向“长期战略合作”。过去援助多集中于单一项目,如今应推动具有战略意义的计划: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清洁能源、公共卫生、创新与可持续社会发展等。
最后,应从“行政管理”转向“智能透明协调”。在数字时代,应大力推动开放数据平台、援助地图与在线报告系统。信息公开不仅能增强国际伙伴的信任,也能帮助政府与地方更高效地利用每一笔援助。
![]() |
| 同奈省友协副主席韦武红草接收美国WWO组织的象征性资助牌匾。 |
新路径:灵活与人文
在新思维的基础上,非政府援助动员工作可从三个方面塑造:
一是以受益人为中心。每一个援助项目唯有真正提升民众机会与能力,特别是弱势群体、妇女、儿童、残疾人及偏远地区居民,才算成功。
二是将援助视为绿色转型与数字转型的杠杆。应大力推广绿色社区发展、节能项目、智慧乡村创业、循环经济等模式。这也是诸如WWF、WVI、AAI、乐施会(Oxfam)、国际计划(Plan International)、ChildFund等国际组织正在越南推动的方向。
三是深化民间外交。每一个援助项目都是跨越文化、语言与国籍差异的人文故事,是人与人之间理解与共情的象征,这正是越南在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
亟待解决的挑战
尽管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当前非政府援助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法律框架尚不统一,项目审批程序冗长,援助成果传播不足,一些地方的动员能力仍有限。
然而,这些困难并未削弱国际友人对越南的信任。相反,它促使我们更加专业化、现代化、主动化。越南拥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与日益提升的国际声誉,这是巨大的优势。
在新时代中奋进
回望75年的人民对外交往历程,我们再次体会到:非政府援助不仅是物质的流动,更是信任与人情的延续。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当人类重新追寻人文价值之时,越南的非政府援助工作更应彰显自身特色:仁爱、包容、主动、创新,并始终以人为本。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一支政治坚定、专业敬业、充满热情的非政府援助工作队伍;需要灵活的机制以畅通资源流动;更需要一种新的思维——同行、创新与信任的思维。
今天的越南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素质的汇聚。这是国际友人来访时的共同感受。 |
胡志明主席曾指出:“越南人民的力量、伟大与坚韧,根本在于越南人民的团结和世界人民的支持……国际团结对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越南民族争取独立、建设与保卫祖国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民间外交的重要贡献。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成立并发展至今已有75年,实践充分展示了越南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 |
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