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景德镇陶瓷学院中越师生情谊:半个多世纪后的重逢
在庐山扫雪的老人 中国女医生救了我的命 |
回忆……
通过画家邓成龙(70岁,原海阳瓷厂员工)的联系,我们联系到了当年学员之一黄文豪先生的家人。
由于年纪大(86岁),且经历过脑部手术,黄文豪先生已经无法说出完整的语句。在黄文豪老人的妻子丁氏配的帮助下,我们在学员当年的合影中找认出了年轻时的黄文豪。
记者向黄文豪先生介绍当年的照片 |
丁氏配讲述,在黄文豪先生意识清醒的时候,他经常提起在中国学习的往事。中国老师们倾心教导,帮助他掌握了各项复杂的技术。他还教了他夫人一些简单的中文,例如:“你好”、“对不起”、“谢谢”……
黄文豪和丁氏配夫妇一起回忆当年的照片 |
同样曾在海阳瓷厂工作,丁氏 陪还跟我们讲述了另一位学员丁氏欣的情况。她说:“丁氏欣把从中国学到的陶瓷绘画技术传授给了我们。丁氏欣、黄文豪以及其他学员们都非常努力地学习,为将现代陶瓷技术带回越南,发展越南陶瓷事业做出了贡献。”
来自过去的纪念物
在丁氏陪的介绍下,我们找到了85岁、住在河内的杜氏红茹学员。与黄文豪先生不同,她仍然思维清晰,对当年的岁月记忆犹新。她很快就在学员合影中认出了自己,并说道:“1958年,我被轻工业部派往中国学习。和中国老师、同学们的回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当年分别的时候,我们都非常不舍。”
她拿出两尊当年在中国学习时制作的瓷像。虽然已经有些年头,但这些纪念品仍然是她最珍贵的。
杜氏红茹老人介绍从中国带回的两件珍贵纪念物 |
她指着自己的两尊瓷像说:“这是我在1960年,在老师们细致、耐心的指导下完成的作品。我不仅学习了花卉绘画,还学习了风景画和装饰画。我还记得如何运用协调的色彩,如何握笔才能达到最高的精确度……”
她回忆道:“我和中国的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余时间,他们带我们去公园玩,参观人民公社。有一次,我们还去参观了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我还记得来自上海的雄老师,他经常送给我们带香味的漂亮手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收到从越南寄来的礼物时,我们也会把它们送给老师和中国朋友们。”
完成学业回到越南后,杜氏红茹在海阳陶瓷厂工作,负责绘画装饰车间。后来,她在河内美术大学担任指导工作。她说:“被派往中国学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那里学到的知识对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逢……
记者协助杜氏红茹与曾元生老人进行视频通话,杜老人展示了她年轻时的照片。 |
得知找到了当年的学员后,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文华先生立即协助联系了当年护送学员们回越南的曾元生老人。两位老人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在视频中再次相见,激动地互相挥手问好,仿佛时间和距离从未将他们分开。
杜氏红茹与曾元生的视频通话。 |
杜氏红茹表示:“我非常高兴和激动,没想到阔别多年后我们还能再次相见。当年的教育合作是越中友谊的美好见证。我也希望今天的年轻一代能够努力学习,加强交流与合作,让这份友谊万古常青,代代相传。”
这次重逢不仅是个人记忆的连接,更是两国文化间的桥梁,是越中两国牢固友谊的象征。
根据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资料记载,1958年9月,取得抗法战争胜利之后不久的越南,把二十名学生保送到江西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这些学员中的三名技术员,被编入了研究班,另外十几名学员被编入了普通班,分别学习雕塑、釉上彩绘和釉下青花。 1961年3月,学员们学成归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越南学员随团到中国访问,曾经提出希望再回学校看望老师们,但是由于当时学校被停办,这次回访终究没能实现。 今年11月底,在越南河内举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越南和中国的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文华受几位老教师的委托。老师们希望能够寻找六十多年前曾在景德镇学习的越南学生,以延续这段跨越国界的深厚情谊。 |
重拾景德镇陶瓷学院中越师生情谊 六十多年前,二十多名越南学员被派往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时光虽逝,但师生的记忆依然如昨。如今,这些老师和学员们正在努力重新联系,拼接记忆的碎片,以延续跨越国界的深厚情谊。我们希望本文能够被更多读者看到,为实现这一愿望贡献力量。 |
庐山 - 桂林越南儿童学校校友的美好记忆 校友们现在已经80多岁了,行走困难,但当他们来参加学校建校70周年时,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他们深受感动,回顾起在中国一起学习的记忆以及老师们的悉心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