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越南与中国香港商务对接

14:59 | 18/09/2023

多年来,越南各地方与香港已成为彼此在多领域,尤其是经贸和投资领域的重要伙伴。香港不仅是地区金融中心和活跃贸易中心,而还是技术发展的亮点。越南拥有生产、出口和优质人力资源等的优势,双方一直是彼此重要和可信赖的伙伴。
党际合作引领越南与中国关系发展 越南与中国携手打击各种犯罪的合作 越南与中国:推动新合作机会的动力

9月15日,在越南驻中国香港总领事的援助下,河内科技局经贸发展研究院同香港生产力委员会联合举行越南-香港(中国)商业网络对接研讨会。

这是双方企业会晤,就商务往来设想和对接交换意见、分享产品和市场信息和促进投资的机会。

经贸发展研究院院长阮君在研讨会上致辞时表示,越南各地方与香港经济潜巨大和快速增长。越南是东南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和物流中心。通过该研讨会,越南企业希望与香港企业进行经验交流、经营对接,呼吁投资,建立新连接,促进贸易和投资。

越南驻香港总领事范平谈(右)同与会代表交谈。
越南驻香港总领事范平谈(右)同与会代表交谈。

越南驻香港总领事范平谈在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时认为多年来双方关系日益密切,互为彼此巨大贸易伙伴;投资和经营合作潜力仍较大。他同时认为仍有许多香港企业未了解越南市场,未成为越南企业的长期伙伴。因此,需举行更多类似活动,进一步加强双方企业的对接。

范平谈强调将同越南和香港企业和企业家并肩同行,愿为双方企业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加强促进有效双边合作提供援助和创造最便利条件。

香港企业代表认为,越南是地区具有吸引力和活跃的市场。香港企业日益关注与越南的投资和贸易合作,希望通过该研讨会,双方企业将拥有更多有关彼此的信息,双边投资和贸易合作将有更多进展。

研讨会上,双方企业已推介了其产品、服务,提出合作建议。参加研讨会的代表还有机会参观各家企业产品展。研讨会框架内,组委会还向越南典型企业授予纪念章。

多年来,越南各地方与香港已成为彼此在多领域,尤其是经贸和投资领域的重要伙伴。香港不仅是地区金融中心和活跃贸易中心,而还是技术发展的亮点。越南拥有生产、出口和优质人力资源等的优势,双方一直是彼此重要和可信赖的伙伴。

目前,香港是越南第十大贸易伙伴,越南是香港第八大贸易伙伴和香港在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对越投资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香港位居第五。

组委会希望,基于原有的合作基础,双方企业将继续有效开发彼此的优势,把握当前全球经济的机遇,希望越南和香港各伙伴一道努力促发展,推进在金融、银行、物流、新技术应用、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发展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与地区和世界发展接轨。

相关新闻

新闻

越中企业签署16对合作协议

越中企业签署16对合作协议

11月20日下午,越南老街省财政厅联合中国云南省红河州商务局举办了“越中企业贸易与进出口机制政策推介会”。
推动越南与中国云南省的经贸合作

推动越南与中国云南省的经贸合作

11月19日下午,第25届越南(老街)-中国国际贸易博览会组委会通报,博览会将于2025年11月20日至24日举行,预计将汇聚近700个展位。这是老街省今年最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促进活动。
大力推动越中贸易促进

大力推动越中贸易促进

东盟-中国区域合作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旨在加强市场互联互通、分享技术,并构建可持续的农产品价值链。
越南驻华大使范清平:需在农产品贸易中突出文化魅力

越南驻华大使范清平:需在农产品贸易中突出文化魅力

越南驻华大使范清平认为,越南应在农产品贸易中突出文化魅力,以提升越南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稳定地位。
北宁:加快推进在中国山东省的经贸与投资促进工作

北宁:加快推进在中国山东省的经贸与投资促进工作

近日,越南北宁省工作代表团由省工贸厅、建设厅领导及若干成员组成,参加了在中国山东省德州市举行的“越中经贸与投资促进活动”。该活动由越南工贸部牵头组织。
越南企业通过积极参展上海进博会拓展中国市场

越南企业通过积极参展上海进博会拓展中国市场

2025年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 2025)在中国上海隆重举行。本届博览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4100多家参展单位,总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与参展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继续保持北宁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地位

中国继续保持北宁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地位

截至目前,越南北宁省共吸引约1,392个来自中国合作伙伴的投资项目,调整后注册总额超过108亿美元,占全省投资项目总数的42.1%,占总注册资本的23.7%。
越南蔬果加速进军中国台湾市场:机遇巨大,挑战不少

越南蔬果加速进军中国台湾市场:机遇巨大,挑战不少

受检疫规定严格影响而中断多时后,越南蔬果出口台湾市场正呈现强劲复苏势头,增长速度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在积极信号背后,也隐藏着质量标准、物流与竞争力等多方面的挑战,要求企业必须转变生产思维,系统化、专业化地开拓市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