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东盟和中国企业对越南进行投资

14:05 | 14/09/2021

越南将为东盟和中国企业对越南各领域进行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台湾的100多家大投资商在越南寻找投资机会 中国台湾的100多家大投资商在越南寻找投资机会

来自中国台湾的100 多家大投资商参加了以“及早抓住投资机会,化风险为机遇”为主题的“疫情后促进越南投资”研讨会最近刚刚以线上形式举行。

越南农产品和食品日益受到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 越南农产品和食品日益受到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加大对中国市场出口的力度,工贸部已开展多项配套措施,如检验检疫、原产地追溯、包装、标签、出口证明书等符合中国的规定和市场的要求。同时也鼓励越南企业通过电子贸易平台加大对中国出口力度。

中国企业赴越南产业区投资推介云洽会在平阳省举行 中国企业赴越南产业区投资推介云洽会在平阳省举行

平阳省人民委员会与平阳省工业投资与发展总公司(Becamex IDC)和中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近日联合举行中国企业赴越南产业区投资推介云洽会在平阳省举行。

越南政府副总理黎文成在开幕仪式以录像方式发表讲话。
越南政府副总理黎文成在开幕仪式以录像方式发表讲话。

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CAEXPO)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CABIS)开幕式近日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越南政府副总理黎文成在开幕仪式以录像方式发表讲话。黎文成强调,在东盟和中国正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背景下,东盟与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团结,促进地区合作,坚持东盟的核心作用,集中控制住疫情和推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

越南政府将继续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对越南各领域进行投资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建议中国政府开放市场,为越南特别是时令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黎文成建议双方继续加快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进程,利用好区域经贸协议,有效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向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迈进;加强包括疫苗合作、提高东盟国家卫生应急能力在内的防疫合作。

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适值东盟与中国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也是双方实施中长期注重可持续发展的2021-2025年行动计划的开局年之际举行。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有助于为东盟与中国经贸合作和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是中国十大贸易展会之一,自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今年,越南参展规模继续位居东盟第一。今年展会吸引了80家企业参展,展区面积达2000平方米,此外还有200家企业以线上形式参加展会。

娜娜

相关新闻

新闻

越中企业签署16对合作协议

越中企业签署16对合作协议

11月20日下午,越南老街省财政厅联合中国云南省红河州商务局举办了“越中企业贸易与进出口机制政策推介会”。
推动越南与中国云南省的经贸合作

推动越南与中国云南省的经贸合作

11月19日下午,第25届越南(老街)-中国国际贸易博览会组委会通报,博览会将于2025年11月20日至24日举行,预计将汇聚近700个展位。这是老街省今年最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促进活动。
大力推动越中贸易促进

大力推动越中贸易促进

东盟-中国区域合作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旨在加强市场互联互通、分享技术,并构建可持续的农产品价值链。
越南驻华大使范清平:需在农产品贸易中突出文化魅力

越南驻华大使范清平:需在农产品贸易中突出文化魅力

越南驻华大使范清平认为,越南应在农产品贸易中突出文化魅力,以提升越南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稳定地位。
北宁:加快推进在中国山东省的经贸与投资促进工作

北宁:加快推进在中国山东省的经贸与投资促进工作

近日,越南北宁省工作代表团由省工贸厅、建设厅领导及若干成员组成,参加了在中国山东省德州市举行的“越中经贸与投资促进活动”。该活动由越南工贸部牵头组织。
越南企业通过积极参展上海进博会拓展中国市场

越南企业通过积极参展上海进博会拓展中国市场

2025年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 2025)在中国上海隆重举行。本届博览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4100多家参展单位,总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与参展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继续保持北宁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地位

中国继续保持北宁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地位

截至目前,越南北宁省共吸引约1,392个来自中国合作伙伴的投资项目,调整后注册总额超过108亿美元,占全省投资项目总数的42.1%,占总注册资本的23.7%。
越南蔬果加速进军中国台湾市场:机遇巨大,挑战不少

越南蔬果加速进军中国台湾市场:机遇巨大,挑战不少

受检疫规定严格影响而中断多时后,越南蔬果出口台湾市场正呈现强劲复苏势头,增长速度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在积极信号背后,也隐藏着质量标准、物流与竞争力等多方面的挑战,要求企业必须转变生产思维,系统化、专业化地开拓市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