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入境隔离期够不够?要不要全国“14+7”?中国国内专家这样说

23:29 | 09/01/2021

1月4日下午,北京表示严格落实入境人员“14+7”措施,并宣布对从国内其他口岸入境未满21天的进京人员落实闭环管理措施。在此之前,浙江、辽宁大连和沈阳,都在14天隔离期的基础上,分别对入境人员实施“14+7+7”和“14+7”的隔离管理措施。

附图

与此相对应的是,北京、沈阳此轮疫情源头均来自于入境者14天隔离期满后“复阳”传染所致。在此之前,各地多有入境者核酸检测多次阴性,但隔离期满后再被检出阳性的案例。病毒在海外变异,使得入冬后的中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而复杂,原有的14天入境集中隔离政策正在受到考验。采访中,有专家认为,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采取“14+7”的隔离措施。而21天隔离期过长,可能会带来入境者生活和工作上的不方便,因此全国不必“一刀切”。

目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态势仍在持续。4日,国家卫健委通报全国新增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3例,其中辽宁6例,河北4例,北京2例,黑龙江1例。《环球时报》记者就近期多地局部疫情特点进行梳理时发现,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期国内已至少有5名入境人员在14天隔离期结束后,被检出阳性,个别人员所携带的病毒甚至仍具有传染性在当地造成局部疫情,其中以北京、沈阳最为典型,这无疑加大了疫情溯源及防控的难度。

经过复杂的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去年12月3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此轮疫情的溯源结果,长期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某男于去年11月26日入境,在福建隔离14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于12月10日抵达北京顺义。12月26日该病例核酸结果仍为阴性,但两天后被检出核酸结果转阳。而该男正是北京此轮疫情的源头。

根据北京的溯源结果,自去年11月26日至去年12月28日,该病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14日隔离期,整整32天后才被检测出阳性,并将病毒传染至他人。

沈阳此轮疫情与北京类似。第一例确诊病例尹某11月29日由韩国抵达沈阳机场入境,核酸检测为阴性,隔离14天后解除。12月23日尹某被通报为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而此时,尹某已将病毒传染给他人。由韩国入境的尹某同样经历了一个完整的14天隔离期,近一个月后才被检测出核酸阳性。

1月4日,山东滨州通报1例核酸阳性感染者,系去年12月19日由英国飞抵青岛入境,之后进行了3次核酸和1次抗体检测均为阴性。1月2日该感染者解除隔离,1月3日被及时检出核酸阳性。

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江苏无锡。去年12月29日,无锡通报一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后核酸阳性。该病例去年12月12日入境,隔离期间4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4天隔离期满解除隔离后,去年12月29日被发现核酸阳性。

更早前的去年12月8日,重庆检出一例核酸阳性患者,该患者于去年9月从尼泊尔入境重庆,期间经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解除隔离回归正常生活,三个月后才被检出核酸阳性

面对病毒长期“引而不发”,14天的入境隔离在某些地区已嫌不够,入境人员隔离解除后再检出阳性所带来的风险正在逐渐加大。

出于该种考虑,澳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去年12月21日表示,自当日晚10时起从中国内地及台湾地区以外国家和地区入境隔离由14天增至21天,以因应外围的疫情变化、英国出现病毒变种,以及有出现14天隔离后确诊个案。

去年12月29日,浙江规定对入境人员实行“14+7+7”健康管理措施,入境者先在酒店进行14天集中隔离,再进行7天的居家隔离,获得“绿色健康码”后,还要再配合社区完成最后7天的健康监测。随后,北京也强化了对入境人员的监管,对境外回国人员严格执行“14+7”医学观察,统一集中隔离14天后,再进行7天社区健康监测。沈阳和大连进行了同样的调整。

1月4日下午,北京宣布对从国内其他口岸入境未满21天的进京人员落实闭环管理措施。大连在当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对“14+7”政策做出解释,规定隔离状态期间,要做4次核酸检测,均呈现阴性才能解除居家隔离。大连市民政局局长汤易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表示,“大连本次疫情具有潜伏期长、传播速度快、情况复杂等特点。尤其是有的病例做了11次核酸检测才显出阳性,有的地区检测6轮还有阳性病例出现。因此,经过反复分析研判,如果机械地执行原来的14天居家隔离标准,势必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给疫情防控带来隐患。”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不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将14天的入境隔离期进行延长。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分析认为,从近期各地疫情上来看,新冠病毒流行特点、潜伏期等并没有超出目前认知范围,现有防疫措施依旧有效。至于多地检出入境者隔离14天后再被检出阳性的情况,杨占秋表示,“这是个例,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大多数病人的潜伏期是在五天左右,只有约10%的病例潜伏期会长一点,达到2周左右。只要潜伏期大致在这个区间范围都属正常现象,潜伏期达到21天的案例纯属个例。”

对于多地实行“14+7”的隔离管理措施,杨占秋表示,这是地方政府在春节来临之际比较谨慎和周全的做法,其他地方没有必要采取相同的措施,而要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再随时调整。杨占秋认为,“当阳性感染者在14天隔离结束后被检出达到30%时,我们就真的该考虑全民延长隔离期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来看,变异病毒的潜伏期并没有延长,所以对英国、欧洲、香港来的人实施隔离(2周+1周),并多次检查核酸即可。此外,应加强对进口食品物品的核酸检查。

春节将至,全国人员流动量正在逐渐加大,疫情风险也随之上升。对此,杨占秋表示,“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一般是在五天到两周之间,如果春节前两周没有新发病人,就不必太担心春节期间的疫情形势。”。

新闻

2025年“越中青少年云南红色研学之旅”友好交流活动

2025年“越中青少年云南红色研学之旅”友好交流活动

2025年8月20日至24日,越南宣光省与中国文山州青年代表团在中国云南省共同举办了“云南红色研学之旅”友好交流活动。该活动通过参观历史遗迹与文化体验,旨在增进相互了解,巩固和深化越中两国青年的传统友谊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学者:越南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学者:越南发展潜力巨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刘英教授高度评价了越南80年来取得的成就。她认为,越南未来的发展潜力极为巨大。
推动越中立法机构合作

推动越中立法机构合作

8月21日,越共中央委员、国会副主席陈光方在北京与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庆伟举行会谈,就深化越中立法机构合作和务实交流交换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加强经验分享和合作,为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着力推进越中关系中的标志性项目

着力推进越中关系中的标志性项目

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杜文战8月20日下午在河内会见了中国驻越南大使何炜。
不断推进越南国会与中国全国人大之间的合作关系

不断推进越南国会与中国全国人大之间的合作关系

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期间,8月20日,越共中央委员、国会副主席、越中友好议员小组主席陈光方会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
文旅融合新赛道 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大比拼

文旅融合新赛道 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大比拼

8月20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文旅创新应用大赛东盟赛区在河内收官。33个项目激烈角逐,展现AI赋能文旅的最新成果与合作潜力。
中国—东盟AI+文旅创新大赛河内落幕:聚焦实用方案,共绘数字合作蓝图

中国—东盟AI+文旅创新大赛河内落幕:聚焦实用方案,共绘数字合作蓝图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文旅创新应用大赛东盟赛区近日在河内落幕。作为赛事首次出海,它不仅是技术比拼的舞台,更是深化区域数字经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纽带。
越中公安合作机制在打击跨国犯罪中发挥重要作用

越中公安合作机制在打击跨国犯罪中发挥重要作用

8月19日,越南公安部长梁三光与中国公安部长王小洪通电话,就深化执法安全合作和打击跨国犯罪交换意见。双方一致同意继续巩固战略互信,推动越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安全领域取得更多务实成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