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入境隔离期够不够?要不要全国“14+7”?中国国内专家这样说

23:29 | 09/01/2021

1月4日下午,北京表示严格落实入境人员“14+7”措施,并宣布对从国内其他口岸入境未满21天的进京人员落实闭环管理措施。在此之前,浙江、辽宁大连和沈阳,都在14天隔离期的基础上,分别对入境人员实施“14+7+7”和“14+7”的隔离管理措施。

附图

与此相对应的是,北京、沈阳此轮疫情源头均来自于入境者14天隔离期满后“复阳”传染所致。在此之前,各地多有入境者核酸检测多次阴性,但隔离期满后再被检出阳性的案例。病毒在海外变异,使得入冬后的中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而复杂,原有的14天入境集中隔离政策正在受到考验。采访中,有专家认为,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采取“14+7”的隔离措施。而21天隔离期过长,可能会带来入境者生活和工作上的不方便,因此全国不必“一刀切”。

目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态势仍在持续。4日,国家卫健委通报全国新增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3例,其中辽宁6例,河北4例,北京2例,黑龙江1例。《环球时报》记者就近期多地局部疫情特点进行梳理时发现,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期国内已至少有5名入境人员在14天隔离期结束后,被检出阳性,个别人员所携带的病毒甚至仍具有传染性在当地造成局部疫情,其中以北京、沈阳最为典型,这无疑加大了疫情溯源及防控的难度。

经过复杂的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去年12月3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此轮疫情的溯源结果,长期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某男于去年11月26日入境,在福建隔离14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于12月10日抵达北京顺义。12月26日该病例核酸结果仍为阴性,但两天后被检出核酸结果转阳。而该男正是北京此轮疫情的源头。

根据北京的溯源结果,自去年11月26日至去年12月28日,该病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14日隔离期,整整32天后才被检测出阳性,并将病毒传染至他人。

沈阳此轮疫情与北京类似。第一例确诊病例尹某11月29日由韩国抵达沈阳机场入境,核酸检测为阴性,隔离14天后解除。12月23日尹某被通报为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而此时,尹某已将病毒传染给他人。由韩国入境的尹某同样经历了一个完整的14天隔离期,近一个月后才被检测出核酸阳性。

1月4日,山东滨州通报1例核酸阳性感染者,系去年12月19日由英国飞抵青岛入境,之后进行了3次核酸和1次抗体检测均为阴性。1月2日该感染者解除隔离,1月3日被及时检出核酸阳性。

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江苏无锡。去年12月29日,无锡通报一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后核酸阳性。该病例去年12月12日入境,隔离期间4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4天隔离期满解除隔离后,去年12月29日被发现核酸阳性。

更早前的去年12月8日,重庆检出一例核酸阳性患者,该患者于去年9月从尼泊尔入境重庆,期间经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解除隔离回归正常生活,三个月后才被检出核酸阳性

面对病毒长期“引而不发”,14天的入境隔离在某些地区已嫌不够,入境人员隔离解除后再检出阳性所带来的风险正在逐渐加大。

出于该种考虑,澳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去年12月21日表示,自当日晚10时起从中国内地及台湾地区以外国家和地区入境隔离由14天增至21天,以因应外围的疫情变化、英国出现病毒变种,以及有出现14天隔离后确诊个案。

去年12月29日,浙江规定对入境人员实行“14+7+7”健康管理措施,入境者先在酒店进行14天集中隔离,再进行7天的居家隔离,获得“绿色健康码”后,还要再配合社区完成最后7天的健康监测。随后,北京也强化了对入境人员的监管,对境外回国人员严格执行“14+7”医学观察,统一集中隔离14天后,再进行7天社区健康监测。沈阳和大连进行了同样的调整。

1月4日下午,北京宣布对从国内其他口岸入境未满21天的进京人员落实闭环管理措施。大连在当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对“14+7”政策做出解释,规定隔离状态期间,要做4次核酸检测,均呈现阴性才能解除居家隔离。大连市民政局局长汤易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表示,“大连本次疫情具有潜伏期长、传播速度快、情况复杂等特点。尤其是有的病例做了11次核酸检测才显出阳性,有的地区检测6轮还有阳性病例出现。因此,经过反复分析研判,如果机械地执行原来的14天居家隔离标准,势必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给疫情防控带来隐患。”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不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将14天的入境隔离期进行延长。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分析认为,从近期各地疫情上来看,新冠病毒流行特点、潜伏期等并没有超出目前认知范围,现有防疫措施依旧有效。至于多地检出入境者隔离14天后再被检出阳性的情况,杨占秋表示,“这是个例,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大多数病人的潜伏期是在五天左右,只有约10%的病例潜伏期会长一点,达到2周左右。只要潜伏期大致在这个区间范围都属正常现象,潜伏期达到21天的案例纯属个例。”

对于多地实行“14+7”的隔离管理措施,杨占秋表示,这是地方政府在春节来临之际比较谨慎和周全的做法,其他地方没有必要采取相同的措施,而要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再随时调整。杨占秋认为,“当阳性感染者在14天隔离结束后被检出达到30%时,我们就真的该考虑全民延长隔离期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来看,变异病毒的潜伏期并没有延长,所以对英国、欧洲、香港来的人实施隔离(2周+1周),并多次检查核酸即可。此外,应加强对进口食品物品的核酸检查。

春节将至,全国人员流动量正在逐渐加大,疫情风险也随之上升。对此,杨占秋表示,“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一般是在五天到两周之间,如果春节前两周没有新发病人,就不必太担心春节期间的疫情形势。”。

新闻

越中铁路跨境游热度持续上升

越中铁路跨境游热度持续上升

越中跨境铁路旅游热度不断攀升,仅2024年上半年,乘动车入境云南的越南游客就达2.72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和服务优化,这一新兴出游方式正成为双边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
重温在华革命足迹,赓续“同志加兄弟”深情

重温在华革命足迹,赓续“同志加兄弟”深情

为纪念越中建交75周年,两国联合举办《革命之路》专题展览,旨在生动再现胡志明主席在华的革命岁月,弘扬两国“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与深厚情谊。
中越青年文化使者南宁相聚,共话友谊之旅

中越青年文化使者南宁相聚,共话友谊之旅

28日上午,“青春正Young·中越同行”青年文化使者计划交流分享会在广西南宁漓江书院举行。41名中越青年文化使者在此再次相聚。
越中友谊文化交流活动在顺化举行

越中友谊文化交流活动在顺化举行

6月29日,在顺化市阅是堂剧院,与中国南宁市文化代表团的文化交流活动顺利举行。这是2025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框架下在越南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
越中双语绘本再现胡志明光辉历程

越中双语绘本再现胡志明光辉历程

值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成立百周年之际,金童出版社推出越中双语绘本,生动讲述了胡志明主席为寻求救国之路而奋斗的光辉一生。该书旨在帮助儿童学习语言,同时作为一座文化桥梁,向国际社会,特别是中文世界的读者,传播越南的伟大历史与人物。
加强越南与中国在种植业和农业物资方面的合作

加强越南与中国在种植业和农业物资方面的合作

6月25日,第六届国际肥料、农药及农业化学品展览会——2025越南农化展在胡志明市正式开幕。超过350家国内外企业参加了此次活动。
促进越南与中国四川省的交流合作

促进越南与中国四川省的交流合作

6月24日,越南驻重庆总领事裴原龙在四川省成都市会见了四川省外事办公室主任张涛。双方深入交换意见,就促进越南与四川省的交流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党组2025-2030年任期:革新、专业化地打造睿智、现代、高效的民间外交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党组2025-2030年任期:革新、专业化地打造睿智、现代、高效的民间外交

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阮氏秋荷,在6月26日于河内举行的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2025-2030年任期党代会上发表指导讲话时表示相信,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将继续革新、专业化,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全球化时代打造睿智、现代、高效的民间外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