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学校:桂林山水间铸就的越中友谊丰碑
九·二国庆假期越南接待游客达逾300万人次 九·二国庆节假期河内配置900多辆公交车每天开行近1.1万趟次 |
值此越南国庆8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回顾越南从建国至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来自国际友人,特别是中国党、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宝贵支持与无私帮助。《时代》杂志记者采访了“九·二”学校中方办公室翻译卢美念,聆听她讲述那段难忘的岁月。
![]() |
“九·二”学校中方办公室翻译卢美念 |
特殊使命:烽火岁月里的桂林求学路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正值越南抗法、抗美战争的艰难时期。为确保师生安全并延续教育火种,经中国政府同意,越南的一些学校整体迁至中国广西桂林办学。这其中,1951年至1958年间,中央学舍、越南少年学校等成为育才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而从1967年至1975年,阮文追少年军校、阮文贝学校、武氏六学校和中央民族学校等陆续迁至桂林办学,统称为“九·二”学校系统,共培养了超过5000名学生,他们自豪地称自己为“第二代育才人”。
这些学校不仅为越南抗战培养了大量优秀干部,更成为越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生动写照。2010年,在越中建交60周年之际,广西师范大学在越南学校办学旧址,设立了越南学校纪念馆,陈列着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记录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如今,许多当年的学子重访故地,热泪盈眶,这里承载着他们艰苦却豪迈的记忆。
![]() |
越南学校纪念馆一角 |
一位翻译的深情:卢美念与越南学子的难忘岁月
在“九·二”学校的师生中,有一位身影至今仍被许多人铭记——她就是九·二学校中方 九·二办公室的翻译卢美念。作为一名翻译,卢老师(生于1945年)的主要职责是经常保持九·二办公室与九·二学校总校办公室的联系交往,并将总校的要求建议等及时上报桂林市外事部门以便解决。除此之外她对孩子们的关怀,远超职责范畴。
“当年,那些被送到这里学习的孩子们都非常小,最小的只有两岁半岁,最大的也才十几岁。”卢美念老师回忆道,“初次离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孩子们难免感到孤独和思念家人。所以,我和学校的老师、干部们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的每一餐、每一次睡眠,帮助他们缓解思乡之情。”
在她心中,那段在“九·二”学校工作的岁月意义非凡,那里就像一个充满爱的“共同家园”,所有人互相关爱,亲如一家。“我曾多次到访越南,但最近这次能在河内参加由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以及多位越南高层领导出席的‘越中历届留学生、大学生见面会’,让我非常感动。”卢老师说,“这不仅是一次重温两国人民亲密情谊的机会,也为推动越中友好关系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平台。”
![]() |
卢美念女士(中)在“越中历届留学生、大学生见面会”上发言。 |
年近八旬的卢美念老师,如今依然积极参与越中交流活动,每当有越南代表团到访桂林,她都会分享当年的故事,旨在让后辈们了解这段难忘的历史,培养维护和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责任感。
历史的回响:承载友谊,开创未来
正如历史所昭示的,学习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走向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过去,指导现在。越中两国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在彼此国家经历困难时期,相互扶持,共克时艰。
值此越南国庆80周年之际,卢美念老师对当年照顾过的学生,以及今天的越中两国年轻一代,寄予了深切的祝福:“希望你们能够继续维护和传承这份特殊的友谊,为越中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桂林“九·二”学校的故事,是越中两国友谊的生动缩影。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真诚的互助与理解都是构建美好未来的基石。而这份在山水间铸就的情谊,必将如同桂林的山水一般,永世长存。
![]() 住在河内黄花探路82岁的庐山-桂林越南少年学校校友阮氏丽水接受时代杂志的记者时表示:“河内的严寒日子总是让我想起70年前江西白雪皑皑的冬天。1953年冬天,一位中国老清洁工每天辛勤地扫雪,为桂林越南人子弟学校的学生们上学扫清道路,免得他们滑倒。” |
![]() 70年前,胡士佐先生(河内巴亭)当时是庐山 - 桂林越南儿童学校小学一年级启蒙班的学生(1954学年)遭遇了致命事故。胡士佐先生得到了中国医生邓海棠的精心治疗而奇迹康复。 |
新闻

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启程赴中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进行工作访问

越南和中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有助于推动双边关系

AI时代:中国东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