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来自大自然 强调尽快确定宿主

13:28 | 03/05/2020

当地时间5月1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针对关于新冠肺炎病毒是否来自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质疑,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已有许多科学家研究了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确信新冠肺炎病毒来自自然界。

附图

重要的是确定其宿主,以更多了解病毒如何在人与动物间连接,以及是如何打破人与动物间的传播障碍,目的是为了采取必要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确保此类情况不再发生。

据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报道,美国政府正在开展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调查。福克斯引述消息人士称,美国官员和情报机构日益倾向“新冠病毒”是源自武汉一实验室的可能,并称研制目的并非是生化武器,而是为了彰显中国在应对病毒的能力已不逊色于美国。

然而,众多科学研究者相继指出了这一判断的不实和漏洞,并通过最新研究进一步强调了该病毒起源于自然。

科学对比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是自然形成的

据《科学日报》近期报道,一项对新型冠状病毒及相关病毒的公共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没有证据显示该病毒是实验室制造、或以其他人为方式设计的。

该研究由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免疫学及微观生物学助理教授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及其团队完成,最终结果刊登于美国《自然科学》杂志。

安德森教授表示:“在对比了可用的冠状病毒菌株的公共基因序列数据后,我们很肯定地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是来自自然界的。”

文章称,这一观点的支撑主要来自于以下两点:

1. 如要通过实验室制造病毒,就必须依靠已知病毒的主干来进行开发。但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具有和任何人类已知病毒不同的主干结构。

2. 科学家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尖刺”部分的蛋白与人类细胞有着极强的结合能力,而这种能力只可能来源于自然演化。

“真抱歉,阴谋论人士,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并非来自实验室制造”

摒弃阴谋论:COVID-19并非实验室设计的结果

据ABC报道,杜兰大学医学院博士罗伯特·盖瑞在其博客中,同样确认新冠病毒并非来自实验室的观点:“冠状病毒通常都是通过‘尖刺’部分与人类细胞发生连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每种冠状病毒都会在这一点上呈现不同。新冠病毒在其尖刺蛋白中,呈现出了独特的演化。

此外,新冠病毒的主干与任何其他病毒都不完全一致,证明了病毒并非实验室制造”。

盖瑞博士对ABC表示:目前无法确认病毒表面蛋白质究竟何时发生的变异,以及相关变异是否是这次疫情的起点。

说不定病毒很早便已存在,只是致病能力较弱因此没有被发现。

但不论是哪种可能,这都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美媒相继报道:反对特朗普的“病毒来源实验室”之说

据《Democracy Now》报道,生态健康联盟主席、疾病生态学家彼得·达什亚克表示特朗普对病毒来源于实验室的指控可谓是“无稽之谈。”

此外,《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美国国防部长表示,尽管研究尚无定论,但多数评估都指向COVID-19的自然起源,而不是人工合成。

科学家提出病毒起源的假设

安德森及其团队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起源做出了两种假设:第一种情况下,该病毒在非人类宿主身上自然演化出了致病性,并从动物转移到了人类;另一种情况是:不具有致病性的病毒从动物转移到了人类,并演化出了致病性。

目前尚无结论证明任何一种假设。但是,如果最终情况是第一种假设,那么未来仍有病毒暴发的可能——因为它的致病能力依然在自然界中传播。

如果是第二种假设,风险会稍微降低一些。

《商业内幕》称:新冠病毒起源武汉是立不住脚的

据《商业内幕》报道,武汉BSL-4实验室研究员、病毒学家石正立在COVID-19暴发后就与她的团队一同对该病毒展开测序。

在基于过去几年的实验室纪录进行迅速的事故排查后,她十分肯定地向《科学美国人》杂志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与她团队所收集的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基因组并不匹配。

这也进一步驳斥了该病毒源自于武汉实验室的不实言论。

福奇博士向阴谋论者泼冷水:病毒并非起源于实验室

美国国家卫生院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也公开否认了“新冠病毒由中国实验室制造”的阴谋论。

在一场白宫记者会上,福奇表示“该病毒的基因证明它是从动物传染给人的,而非来自实验室的人工改造。”

剑桥大学新冠病毒变种报告主要作者:没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武汉

4月8日,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文章“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论文由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共同撰写,第一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

日前,CGTN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采访了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就研究内容进行了解答。

福斯特介绍,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原始病毒类型”。

因为有太多的快速突变,传统手段很难清晰地追踪COVID-19家族树,研究人员专门使用了一种“数学网络算法”技术。

此前,该技术主要用于分析DNA以绘制史前人类种群活动图。这是其第一次被用来追踪冠状病毒的感染途径。

世卫组织强调新冠病毒来自大自然

研究人员分析了自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间从世界各地采集的160个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组的数据,发现了三个主要SARS-Cov-2变体,并根据氨基酸变化不同将其命名为A、B和C型。

其中A型病毒与蝙蝠及穿山甲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最为接近,为原始病毒类型,B型衍生自A型,C型衍生自B型。

此外,三类变体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不同,差异极大。A和C型多发现于欧洲人和美国人中,B型是东亚最常见的类型。

福斯特说,在武汉疫情明显时首先被发现的一个基因组是B型病毒。研究人员当时误以为B型是原始病毒,但事实并非如此,A型才是原始病毒,当时在武汉只是少数,不过B型之后成了武汉疫情暴发期间的主要病毒类,并且进一步突变为C型。

研究发现,感染A型的样本将近一半来自东亚以外地区,主要位于美国和澳大利亚,且三分之二美国样本感染的是A型。

此外,A型虽然最早出现在武汉,但武汉只有极少的感染病例。

有些曾在武汉生活过的美国人被发现携带A型病毒基因组。而B型主要分布于中国及东亚地区,亚洲以外的B型基因组都发生了突变。

C型是在欧洲传播的主要病毒类型,在美国和巴西也都有发现;但在中国大陆的感染样本中未被发现,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皆有分布。

福斯特表示,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首例感染病例可能是由蝙蝠传到人,并发生在2019年9月13日到12月7日之间。

因此2019年12月24日从武汉采样的病毒基因组根本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疾病的起源。

相关新闻

新闻

灵活运用胡志明关于 “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

灵活运用胡志明关于 “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

1945年的历史性秋天至今已过去整整八十年,越南民族在党的坚定而灵活的革命路线引领下,克服重重挑战,牢牢捍卫独立,不断向前发展。这正是对胡志明主席“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运用。这是一条深邃的思想主线,也是贯穿始终的,塑造了越南民族的坚定意志、智慧与坚韧品质的指导方针。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阶层人民优秀代表举行会面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阶层人民优秀代表举行会面

8月24日,值纪念八月革命和国庆节(9月2日)80周年之际,越共中央祖国阵线委员会在河内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越共中央祖国阵线与各阶层人民优秀代表会面。
文化外交:越南提升国家地位的战略支柱

文化外交:越南提升国家地位的战略支柱

多年来,除自2010年起由越南外交部举办的“海外越南日”年度活动外,海外越南人社群鲜有机会参与由国家主办的传统艺术与文化活动。然而,2024年标志着一个重大转折。
团结一致,迈进新纪元

团结一致,迈进新纪元

大事必然艰巨,而艰巨之处,尤需团结一心,否则将障碍重重。正因为如此,在这一关键 转折点上,或者说在这一历史时刻,团结再次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毫不夸张地说,团结关乎成败。
150多家龙头企业参与2025年东盟经济论坛

150多家龙头企业参与2025年东盟经济论坛

8月16日,2025年东盟经济论坛在越南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30周年之际在新加坡隆重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越南和东盟成员国的150多家龙头企业。
原外交部长阮怡年:为越南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而自豪

原外交部长阮怡年:为越南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而自豪

全国正处于热烈欢庆之中,迎接“八月革命”和国庆(1945年9月2日—2025年9月2日)80周年。自胡志明主席在历史性的巴亭广场庄严宣读《独立宣言》以来的80年间,越南已经并正在坚定地迈入深度国际融入的新时代。
越南文化空间在中国广东国际书展留下深刻印象

越南文化空间在中国广东国际书展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国广东广州举行的国际书展“南国书香节2025——阅·世界”上,越南馆前长长的参观队伍,生动展现了越南文化对当地民众和国际友人的吸引力。
以色列前司法部长约西·贝林:越南是和平与发展的象征

以色列前司法部长约西·贝林:越南是和平与发展的象征

值此八月革命胜利暨9·2国庆80周年之际,以色列前司法部长约西·贝林接受了越通社驻特拉维夫记者的采访,其中他对越南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地位以及合作潜力作出了积极评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