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宗教大团结在新时代的作用 家庭日活动展现旅美越南人团结精神 |
或许鲜少有哪个国家像越南一样,对“团结”二字有着如此深刻且意义非凡的理解和实践。这种深刻不仅体现在语言和认识层面,更从民族历史回荡而来,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尤其在国家生存处于最艰难、最脆弱时刻时更显突出。
“将士同心,情同父子,将酒倒在河上流,与将士迎流共饮”,总书记苏林在其关于团结的论述中引用了这句出自世界文化名人阮廌《平吴大诰》的名句,印证了贯穿越南数千年建国卫国历史的精神脉络。只要回顾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就能看到在民族辉煌胜利的背后,总有坚固不拔的越南团结精神。
那么,此时此刻,国家正处于怎样的关键 历史时刻,促使我们必须再次思考团结的意义?就优势而言,越南并无太多可言,更不用说这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例如:年轻而廉价的劳动力,多样的自然资源,拥有诸多优惠的投资环境,以及政治稳定……这些因素并不新鲜,而且实际上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现在是时候必须非常现实地评估潜力、优势,更重要的是看清自身的弱点,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实现突破。
![]() |
团结一致,迈进新时代 。配图:灯火辉煌的胡志明市 |
为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越南近期进行了一场堪称“大手术”的改革,几乎同时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彻底性的改革,即省级合并与国家机构整体重组。
大事必然艰巨,而艰巨之处,尤需团结一心,否则将障碍重重。正因为如此,在这一关键时刻,或者说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团结再次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毫不夸张地说,团结关乎成败。
然而,如何才能使团结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沦为空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首先,团结一致朝着国家发展的共同目标前进。这是首要条件,具有统领性和决定性。如果不能确立同心,或者只是停留在“口号式”的团结,而实际上追求各自的私利,那么很难取得积极成果。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人们懂得联合、团结、齐心协力时,其力量会成倍增长,战胜一切困难与危险。”
当然,真心为共同事业而团结,并不仅仅是喊几句口号就结束。接下来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涉及到具体个体的具体命运。众所周知,机构精简将涉及诸多岗位和人员,从而牵动到许多家庭的利益。从整体来看,这触及到每个人最敏感、最难释怀的利益问题。
因此,在谈及团结之时,我们不能也不应回避这一问题,那就是个体应当尽量淡化个人利益,携手为共同利益而努力。实际上,每个人对自身利益的担忧和关注完全合情合理,也无可厚非。但在不同环境和时刻,追求个人利益的意义也不同。在有利的环境下,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是积极的,因为它能激励个体自我肯定,通过才智和能力竞争向上。但这就好比在大道上行驶与进入弯道时的区别。在当下这种历史性转折时刻,如果要在公与私之间权衡,就必须有长远眼光。
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能想到并接受牺牲个人利益(正如总书记在文章中所说),以一种无所牵挂的心态去面对,那么就很难实现真正的团结。归根结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密不可分,若只顾一己私利,最终可能落得“公私两失”的下场。
那么,团结以明确目标、团结以放下私利,是否足以跨越转折?恐怕这还只是走完了一半路程。因为眼前是一段艰难险阻的征程,所以下一步最需要的就是团结以战胜挑战。
成功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让越南发展既稳固又具深度,目前中央已颁布了4项决议(四大支柱)。这4项决议覆盖了当前需要重点投入的关键领域。但要把这些决议变为现实,还需要大量努力。如果面对接连不断的障碍和壁垒,而干部队伍不能团结一致去化解突破,就很难形成推动国家跃升的杠杆。
这完全是现实的前景。因为按常理,一旦遇到超出预料的困难且持续时间长,就很难维持最初的同心齐力。随着时间推移,意志容易被消磨。因此,团结不仅是眼前、短期、带有“截止日”的要求,而是必须贯穿越南发展的整个征程。
“上下同欲,左右逢源”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正如总书记苏林所强调的,“上下同欲”对于当前的政治体制而言,其重要性前所未有。
因此,团结以便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实现心愿,并将这种力量转化为共同体的力量,推动全民共同发展,已成为必然之路。
只有当我们从最小的事情做起,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新时代——繁荣、富强、可持续的时代。因此,请始终牢记团结的全部意义。
![]() 中国社会科学院潘金娥教授指出,胡志明主席是越南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领导者,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越南及全球反殖民运动。此次纪念活动于胡志明主席135周年诞辰举行,强调继承其民族团结和国际主义精神,推动越南民族崛起与中越友好合作。 |
![]() 值此越南南方解放暨国家统一50周年之际,法越友协名誉主席埃莱娜·吕克回顾1975年历史胜利,高度评价越南通过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重建与全球崛起。她指出,越南灵活的外交政策和全民族的意志不仅赢得过去胜利,也推动当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 |
文章链接: https://shidai.thoidai.com.vn/detail-article-48935.html
Print© 时代 - 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