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我叫史蒂芬(Stephen),我的越南名字叫武(Vũ)。我来越南已经四年了。”带着自信的语调、标准的越语发音和愉快的眼神,这位美国哈佛大学的前校友史蒂芬·图班(Stephen Turban),于2024年在胡志明市的一个单口喜剧舞台上这样介绍自己。
四年前,也正是在这个舞台上,这位青年曾因将“武”(Vũ)错发成“乳”(Vú)而引得全场大笑。他回忆道:“结束后我才知道自己发音错了。但这真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如今,史蒂芬已成为胡志明市单口喜剧界的熟面孔,艺名是“史蒂芬·武”。他用越南语进行表演,为观众带来一个个贴近生活又幽默风趣的故事。他讲述道:“前几天,我去买东西,对店员说‘Em chào chị’(姐姐您好),那位姐姐非常惊讶,然后说‘Giỏi!’(真棒!),”这引得全场爆发出笑声。

史蒂芬·武(最左侧,白衬衫)在胡志明市青年文化宫的舞台上表演。
史蒂芬于1993年出生在美国夏威夷,毕业于哈佛大学统计学专业,曾就职于麦肯锡(McKinsey)战略咨询公司,并曾是哈佛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学术履历光鲜亮丽。2017年,他来越南旅游,学习越南语原本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化,但后来决定长期留下来。
他说:“当我离开越南时,我去过美国、去过中国,但脑子里一直想着越南。”“胡志明市是我的家。我一定会长期留在这里的。”
2020年,他与人共同创立了 Lumiere Education(卢米埃教育),协助全球中学生在经验丰富的顾问指导下开展研究项目。通过这项计划,越南学生和世界许多地方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机器学习技术、癌症研究、经济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史蒂芬表示,越南人的活力和进取心让他心生喜爱。“越南有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但我非常喜欢越南诗人制兰园(Chế Lan Viên)的一句诗:‘当我们在时,这里只是居住之地;当我们离去,土地已化为灵魂。’”
史蒂芬·武正在表演单口喜剧。
史蒂芬对单口喜剧表演的热爱是偶然产生的。有一次,他跟着他的越南语老师到胡志明市青年文化宫观看**“Sài Gòn Tếu”(西贡幽默)**喜剧团的表演,立刻被这门艺术所吸引。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史蒂芬默默地关注着他们的演出,参与团队的活动,甚至申请加入了他们的Zalo群组,阅读剧本,学习如何在舞台上捧哏和应对突发状况。
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冒险给团队发消息问:“我有没有机会上台表演?”团队的创始人之一阮贤回忆说:“当时我们以为他只是想学好越南语,没想到他竟然想用越南语来表演单口喜剧。”
得到机会后,史蒂芬便埋头撰写剧本,并请两位越南语老师逐句修改台词,力求自然且风趣。至今,史蒂芬的每个节目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交媒体上,成百上千条评论表达了赞美:“太有趣了,武的笑点很有意思”,或是“史蒂芬太有魅力了!感谢你如此了解越南语,甚至能表演单口喜剧”……

史蒂芬·武与**“Sài Gòn Tếu”(西贡幽默)**单口喜剧团队的成员们合影。
至今,越南语对史蒂芬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他说,他只能听懂团队朋友们大约70%的谈话,“因为他们经常使用俚语,全都是Z世代的语言。”为了跟上步伐,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听到的新词,并附上词义和生活中的用法例句。
在舞台之外,史蒂芬仍然被朋友们戏称为“多高( Đa Kao)坊男王”——这是一个他非常喜欢的绰号。史蒂芬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听懂越南人95%的日常对话,将自己的企业员工扩展到100人,并提高表演技巧。他说:“我就是‘狂热越南’的活生生例子——一个酷爱越南文化的美国人,一位非官方的大使。”

与史蒂芬·武不同,1985年出生于纽约(美国)的乔·约克(Kyo York),是于1999年的一次慈善之旅中来到越南的。从一个不懂越南语的人,他逐渐能流利地说话,清晰地唱歌,并成为了一名专唱越南歌曲的歌手。
乔·约克说,正是郑公山(Trịnh Công Sơn)的音乐让他对越南语和越南文化产生了迷恋。音乐成为了连接他的桥梁,帮助他更深入地理解越南人民和越南精神。从那时起,这位美国青年决定留在越南,选择专业的歌唱道路,以此来感激这个培养了他对越南热爱的地方。
歌手乔·约克在表演舞台上。
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几乎要花费10天时间才能记住并准确地唱对一首歌的歌词。他说:“一开始,我觉得越南音乐非常难,无论是歌词的含义还是发音吐字的方式。我听唱片,向朋友学习,然后才慢慢理解歌词想要表达的意思。”十多年后,乔只需要两天就能记住歌词并处理好歌曲的演唱。
对他而言,唱越南歌不仅仅是展现旋律,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乔·约克分享道:“歌手是用音乐来讲故事的人。想唱得好,就必须理解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歌,想要表达什么。”在演唱之前,他总是会去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情境以及作者的情感,以便准确地传达歌曲的精神。
如果说以前观众称他为“唱郑公山音乐的西方人”,那么现在“歌手乔·约克”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他因发音清晰、富有感情的歌声而深受喜爱。

尽管是外国人,乔·约克却对越南的传统风俗非常感兴趣。
乔·约克毫不掩饰他对征服越南语过程的自豪:“越南语非常难,有声调,词义丰富,而且学完了拿到现实生活中用又不一样。我是自学的,没有上过学,花了两年多时间才说得流利。”对他来说,越南语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帮助他理解了文化,更重要的是,让他能用自己热爱的语言唱歌。
当他尝试演唱民歌时,他必须加倍努力练习。他说:“对于外国人来说,说越南语已经很难了,唱民歌就更难了。旋律、发音吐字和演唱方式都不同。我必须练习非常多。”在朋友们的指导下,乔·约克逐渐能够演绎从北部到南部的越南民歌,他歌声中的甜美和纯正的越南风味令观众们感到惊讶。

凭借在TikTok上拥有近77万粉丝和1810万个赞,“西方大哥”(Anh Tây Ơi)——真名安德烈·阮(Andrey Nguyễn),昵称阿安(An)——已成为一个网络现象,因为他有着西方人的外貌,却拥有“越南操作系统”。他对越南文化、语言,尤其是越南美食的了解程度,令网民们惊叹不已,并深感喜爱。

安德烈购买越式米糕并进行专业的讨价还价。
阿安出生在俄罗斯,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越南人,他从小就由父亲教导说越南语。6岁时,他随父亲回到河内,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阿安在关于家乡的故事中,在爷爷奶奶的爱护下,在河内人朴素的生活节奏中成长。
上学伊始,他“西方化”的脸庞让同学们感到拘谨,不敢和他搭话。直到听到阿安说越南语,尽管还有点口音,全班同学才围拢过来,教他念诗、玩拔河、弹玻璃球和跳绳。阿安说:“每天与越南人交流,帮助我的发音更加标准,也让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在河内市中心长大的这位俄越混血青年,对传统美食情有独钟。他经常在老城区的小巷里闲逛,品尝米粉、甜品、咖啡、炒青糯米或炸酸肉,以此来“倾听老河内人的生活节奏”。正是这种好奇心和对越南文化的热爱,促使阿安开设了TikTok频道,他在上面分享了“西方人在市场讨价还价”、“正确地烧纸钱”或“第一次吃鸭仔蛋”等视频。仅在2023年,这些视频就吸引了近3000万次观看。

TikTok博主“西方大哥”于2025年6月参加在北江省陆岸(Lục Ngạn)荔枝园举行的直播活动。
观众喜欢阿安,不仅因为他的幽默,还因为他生活得像一个真正的越南人。这位西方青年头戴斗笠、手提菜篮去市场,与小贩们热情交谈的形象,已成为了一个熟悉的标志。阿安说,这要归功于奶奶的教诲:“有什么不知道的就去问老百姓,真诚地搭讪就会受到喜爱。”他将这句教诲运用到每一次会面、每一个视频中,让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亲近、自然和对越南文化的尊重。
阿安的日常生活故事总是充满幽默。有一次,他开玩笑地提醒一位非裔朋友“记得走对车道哦”,没想到那位朋友转过身来,用同样标准的越南语回答了他。阿安说:“我非常惊讶。之后我还要了那位朋友的电话号码,约他一起喝咖啡。”
2024年初,他报名参加了“越南语之王”节目,以进一步充实词汇量和表达方式。他那风趣的自我介绍让观众们捧腹大笑:“大家看我可能会纳闷:这家伙是西北人还是西原人?我的‘配置’是纯正越南人,只是‘门面’是欧亚混血。”比赛结束后,他的越南语变得更加地道流利,甚至能在日常生活中穿插使用歌谣和谚语。

TikTok博主“西方大哥”正在指导一位外国朋友用竹篾切 越南粽子。
阿安不仅向观众传播了他对越南的热爱,还帮助国际朋友更好地了解了越南文化。他曾带朋友去喝生啤酒(bia hơi),坐在路边摊,送给朋友装有鸡蛋、花生糖、酸梅等物品的“家乡礼篮”。他分享道:“我很幸运能在越南过上这样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这三位西方青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旅程和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跨越了语言障碍,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并讲述着越南的故事。他们从书本中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从最简单的事物中学习,让越南语成为了伴随他们在舞台上、音乐中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步伐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