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越南咖啡总公司参加中国茶咖博览会 越南河江省与中国云南省边防部队开展文化交流 |
分享对此问题的观点,来自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的硕士阮清江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包括两个基本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国追随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城市化道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即以“物质”为中心的城市化(或仅仅是将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过程),并接受利益的权衡,因此留下了许多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其他“城市病”。
来自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的硕士阮清江 |
第二阶段开始于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其原则在后续的两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得到进一步确认和扩展。到2013年11月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观点。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与新型城市化实现了和谐结合。2014年,中国发布了新型城市化国家规划,确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
新型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进而实现共同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型城市化模型具有公平性、均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公平性强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平等、机会平等、服务均等和权利对等。均衡性强调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与农村之间关系的平衡,从优先发展城市转向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包容性强调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多样性,主动促进不同文化资源的和谐共生与发展。
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资源的结合,以及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融。可持续性强调节约的发展方式,从高能耗和对环境影响大的城市化转向低能耗和对环境影响小的城市化。
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阶段,中国的新型城市化已取得了一些成就。城市化的比例和质量明显提高,到2020年底,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上升到45.4%。顺利完成了将1亿农民及其他常住居民转移到城市的目标,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
城市化空间结构持续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到2020年底,城市数量增至685个,其中超大城市和大城市有21个……
确定城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张城市,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战略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措施。总书记习近平在二十大政治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内容也在一系列国家新型城市化规划中得到了确认,展望到2035年。以人为本的发展和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城市化既是破解“城市病”的突破性解决方案,也是城市发展过程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方向。
附图 |
这位越南女学者认为,中国从传统城市化转向新型城市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逻辑统一。
“共产党执政党把握了世界和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坚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及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从而推进新型城市化理论与战略的创新,”硕士阮清江评价道。
这一新方案不仅符合全球城市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准确应对中国的发展现状与实践。因此,它改变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从传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这不仅为中国建设全面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正确道路,也为其他尚未完成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案。
研究者指出,从中国的经验来看,城市政府的体制和管理能力是决定可持续城市发展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越南应当借鉴这一经验。
数字时代:发展的新道路 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庆79周年(1945年9月2日-2024年9月2日)纪念仪式上,除了肯定国家79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认为,越南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一个民族崛起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在一些文章和重要活动的讲话中,总书记同志不仅继续提及,而且还非常具体地分析了使国家步入新时代、民族崛起时代的意义、内涵和目标定位依据;同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战略方向。 |
自立自强、自主自信、民族自豪感:越南走向国际舞台的道路 前越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副团长裴世江大使以多年的对外工作经验,深刻分享了当前阶段“自立自强、自主自信、民族自豪感”精神的重要性。他强调了越南经济的战略目标与巨大挑战,同时指出了需要克服的薄弱环节,以在新时代中继续强劲发展。他的分析全面展现了越南在国际背景下的发展步伐。 |